右手持笔 左手追光
镌刻新时代检察人心灵画像
禹州市检察院 蔡艺婷
“虽为‘苍茫世间的凡人,也有很多无力的时刻’,仍抱着一腔赤诚,让正义虽远必达,虽久必至!谢谢大家!”在最高检第四季“检察故事汇”讲述现场,随着我院讲述人深情结尾,鞠躬致谢,会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。听着自己当初在键盘敲下的文字,如今鲜活地响彻在最高检舞台,心里有说不出的自豪,细嗅间似乎闻到了丝丝柔柔的腊梅花香,不禁感慨时间过得真快啊,春天又要来了。
时间拨回到2023年夏天,蝉鸣声声,却压不住我和承办检察官王可可探讨的音量。王可可刚办结的一起正当防卫案件,引起了我们宣传部门的注意。案件的办理过程跌宕起伏,我的心情也随着王可可的讲述起起落落,仿佛跟着她重历案发现场,想象着自己如果是当事人,在异地面对陌生壮汉的挑衅,该是多么恐慌无措。详细了解案情后,我感受到检察官在办理该案时,所坚守的如我在诉的“温度”和不怕麻烦的“韧劲”,更注意到这起看似简单的“小案件”背后所蕴藏的巨大普法价值和社会正能量。“必须要把案子写好!”我在心里暗暗下决心。不久,我的一篇名为《他的行为,究竟是故意伤害还是正当防卫?》新闻稿在《检察日报》刊发,被最高检官微转发。
2024年春节,电影《第二十条》热映,案件当事人晓康(化名)观影后,感慨万千,再次向承办检察官王可可致电感谢,是检察官的执着改变了他的人生。晓康的感谢激发了我的灵感,能不能借助电影的热度,对正当防卫条款进行深度普法,让更多人能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呢?这一次,我打算尝试群众更喜闻乐见的微动漫形式。第一次做微动漫的我手忙脚乱,在网上找了无数个教程,小到检察官扣子的颜色,大到场景的布局,一丝一毫都不能马虎。制作的进程比我想象得快些,微动漫发表后,也得到了最高检微博、微信、抖音三平台转发,不少群众看完后纷纷点赞,表示“学到了”。
在系列宣传报道下,该案引起了央视记者的注意,2024年7月,央视记者到我院进行了深入的采访。我抓住这次学习的机会,全程追着“偷师”学艺。央视记者用循循善诱的采访方式,引导检察官更加真挚、浓烈地表达着自己的办案感受:“办案时,我把自己放在天平两端,一会儿站在被害人角度思考,一会儿站在嫌疑人角度反问。”“我一遍遍问自己,如果我是晓康,在面对一名陌生男人的无端挑衅、步步紧逼时,在看到自己妻子被车门夹得头破血流时,我能做得比他更克制更理智吗?我的答案越来越清晰。”……旁听过程中,在学到更多采访技巧的同时,检察官的办案感受激发了我蓬勃而出的创作欲表达欲。
采访结束后,我便开始着手撰写以检察官为第一视角的故事脚本,并同步策划拍摄视频短片。同事调侃我那段时间像个“精神分裂患者”,一会儿“静若处子”安心码字搞创作,一会儿“动若脱兔”风风火火拍影片。如今回想起来,每次的创作过程都既忙碌又喜悦,像酸涩的杏果砸出香甜的杏仁,像辛辣的老酒品出醇厚的回香,想破脑袋难以构思的文本,天光乍现间迸发灵感的火花,那一刻便是创作者最幸福的时刻。
最终,饱含着检察官真挚办案感悟的宣传作品《罪?非罪!——当<第二十条>照进现实》走上最高检的舞台,呈现在全国观众面前。通过对正当防卫案件的系列宣传,我们沉淀了“三个多想一想”宣传理念机制、“一个线索、多种形式、多重效果”内容创作机制,积累了宝贵的战斗经验。更重要的是,此次讲述给了我们更多学习交流机会,与其他优秀作品相比,我们的作品无论是文本还是画面呈现,依然有很多不足,这也是我们下一步需要学习与进步的方向。
作为一名检察宣传人,在练就写作、拍摄、设计、剪辑等十八般武艺的同时,最重要的是,要用真心与真诚去捕捉检察机关真实履职瞬间,用文字与光影镌刻新时代检察人心灵画像,用人民群众听得懂的语言和方式讲清“法、理、情”,彰显检察机关为人民司法的使命担当,让公平正义更加可感可触可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