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河南省人民检察院建院75周年与抗美援朝胜利75周年之际,一位“老战士”“老检察”的经历,宛如一条坚韧的丝线,串联起了两段波澜壮阔的历史。他就是李孟先,平顶山卫东区人民检察院原检察长,一位从抗美援朝战场走来,又在检察战线上坚守正义的老兵。
1956年深冬,17岁的许昌少年李孟先穿上军装时,背包里除了母亲连夜缝制的鞋垫,还有一张父亲写的“保家卫国”四个字。这年冬天,他随陆一军三师九团三营奔赴朝鲜。彼时,朝鲜战场的大规模军事冲突结束,但停战并不等于战争状态完全终结,且战后朝鲜半岛局势仍需稳定,重建工作仍需要支持,战场收尾工作仍需坚守。他成了一名重机枪手,在冰天雪地的驻地上,与战友们一同承担着维护战后秩序、协助战后重建、支援生产建设等任务。寒冬腊月,金属枪身冻得刺骨,他的双手常常被粘掉一层皮,但他从不喊疼,始终以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次训练和站岗,把阵地的责任深深刻进心里。
在朝鲜的岁月里,李孟先始终保持着军人的昂扬斗志。1958年9月,因学习积极努力、成绩优秀且积极参加劳动锻炼,他受到连队嘉奖,这是他军旅生涯荣誉的开端;1958年11月又因“与同志们互帮互助”获营级口头奖励;1959年春天,凭着“节约观念,大胆创造”再受嘉奖。这些荣誉,见证着他在部队岗位上的踏实与奋进。而更让他珍视的,是多年后荣获的“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”,这枚勋章不仅是对他那段岁月的肯定,更承载着他与战友们共同守护和平的记忆。还有那枚“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”,它沉甸甸地挂在胸前,映照着他半个多世纪以来对党的赤诚,从战场到检察岗,这份初心从未褪色。
从朝鲜回国后,李孟先的成长轨迹像一条向上的折线:从战士到班长,从排长到连长,再到三营营长、团副团长。每一次晋升,都印着实打实的担当。1965年,作为连长的他带领全连完成紧急战备任务,团嘉奖令特别提到“把政治思想工作摆在首位,作风过硬”——这正是他带兵的信条:“钢枪要准,思想更要正。”
1970年到1972年,李孟先担任驻坦桑尼亚武官。异国的烈日下,他以重机枪专家的专业素养,手把手教当地士兵保养枪支,连擦枪布的叠法都亲自示范。有次演习遇暴雨,他跪在泥地里校正射击参数,直到打出满分成绩。“中国军人的字典里,没有‘差不多’。”当地军官竖起的大拇指,是对他最好的褒奖。
1982年的春天,43岁的李孟先脱下穿了26年的军装,走进平顶山市卫东区人民检察院,成了一名副检察长。第一天上班,他盯着办公桌上的《刑法》愣了半天——法条密密麻麻,像极了部队的《纪律条令》。“部队讲令行禁止,检察讲公正不阿,都是守规矩。”他对自己说。
刚入职时,有人劝他:“老李,检察院不比部队,灵活点。”但他偏要“认死理”。一次办理盗窃案,嫌疑人亲属托关系送来一篮子鸡蛋,说“都是乡里乡亲”。李孟先把鸡蛋原封不动送回去,指着墙上的国徽说:“我在部队站岗,防的是敌人;现在坐在这里,防的是私心。”后来案子依法办结,被害人握着他的手流泪:“你这股较真劲儿,跟当年保家卫国的兵一样!”
1984年,李孟先升任卫东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。他把部队的“练兵传统”搬进检察院:在重大案件讨论时,他总说“要像分析战场态势一样严密”。有次办理一起诈骗案,嫌疑人翻供多次,证据链看似断裂。李孟先带着干警连续三天翻卷宗,连一张不起眼的车票都反复核对,最终顺着乘车时间戳破了谎言。“在战场上,漏掉一个敌人就可能牺牲战友;办案子,漏掉一个细节就可能冤枉好人。”他常对年轻干警说。
如今的李孟先,退休已26年,对来看望他的年轻干警,这位“老战士”总爱问“现在办案怎们样?遇到困难多不多”听到院里获得“河南省文明单位标兵”,他比自己当年受嘉奖还激动。
“您当年在部队和检察院,最大的不同是什么?”面对这样的提问,老人总会摩挲着两枚勋章笑答:“当年扛枪,是保家卫国护平安;现在用法,是守住规矩护公平。”在他看来,无论哪种,核心都是“责任”二字——就像在雪夜站岗的执着,就像在检察办案中的专注,始终不变的,是对“忠诚”的坚守。
今年,河南省人民检察院迎来建院75周年。在这一具有特殊意义的时刻,李孟先的故事,恰是这段峥嵘岁月里的生动注脚。这位从抗美援朝战场走来的军人,把硝烟中淬炼出的铁血与忠诚,化作了检察阵地上的公正与坚守。而这种精神,正由一代又一代检察人接续传承,不断续写着新的篇章。